天和新闻 > 中国文学翻译的原则与发展方向
中国文学翻译的原则与发展方向
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面向海外翻译出版,那么在文学翻译中如何实现既忠实原文又符合海外读者的阅读兴趣呢?北京翻译公司小编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专业译员狄敏霞是如何理解中国文学翻译的。
狄敏霞(MichelleDeeter)本科毕业于美国卡尔顿大学国际关系专业,是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的口笔译硕士。自2007年起,她一直从事中国文学英译工作。短篇译作有与Killiana Liu, JulietVine,HelenWang合译的石康作品《冬日之光》、吕新作品《石灰窑》等;长篇独译有冯唐的《北京北京》。
狄敏霞认为当代文学有两大优势:第一,大部分作家可接触性强,即时沟通度高。这样在翻译中一旦出现理解上的问题,译者可随时请教,进行翻译策略上的调整;第二,作品的当下性更易引发读者的认同和共鸣。当代文学往往会深深触及读者的生存体验,产生“移情”“共情”,继而激发他们对现存生活的深刻思考。目前,狄敏霞的文学译作主要以中国都市故事为主。
文学翻译实践中,狄敏霞力求恪守三个基本原则,即尊重原作、考虑受众、遵守先行规则。她认为,忠实是译者的天职。理想的状态下,译文应重现原文形式和内容的和谐统一。但理想终归是理想,完全的等效很难实现。狄敏霞说她在做翻译决定的时候,会在“忠实原文”和“考虑受众”之间找到较合适的平衡点。如果故事的某部分可能影响西方读者的阅读兴趣,她会省略一两个句子,最多三个句子。但她绝不会合并章节、改变文体或故事情节,这是一种撕毁译者与原作“灵魂”契约的行为。另外,译者必须遵守与出版社和编辑达成的共识,即事先约定的一些规则或原则。比如说,为了要降低受众的阅读难度,把“斤”变成“磅”,“厘米”变成“英尺”等等。
狄敏霞认为,翻译实践应服务于翻译目的。以翻译版本为例,她主张百花齐放,适时而定。如果在某一特定时期,某部作品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国家相关部门或出版公司肯定希望原作的全译本能问世。但是很多情况下,无论是考虑受众的接受能力还是出版社的财政能力、译者精力以及现实的需要,节译、选译等其他样式的版本也不失为全译本的必要补充,比如,如果小型出版商看中了一部小说,但认为只有几个章节能吸引读者,那么节译本也是有其价值的。狄敏霞特别提到了中国文学海外译介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与教育体系挂钩,编排一些适合教育体系的文本。短篇、中篇和长篇的节译、选译都是可以考虑的。
北京翻译公司小编认为,中国文学的翻译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涉及古代文学的语言和背景问题。因此,译者需要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海外读者的阅读兴趣,降低阅读难度。